原來,在這個女孩的生命裡,還有個跟自己那樣類似的際遇:
女孩在出生不久後,父母就逐漸發現到孩子的異樣,
父母帶著她,由一個醫院到另一個醫院,
由南部那座城市裡的大醫院,奔波到北部都會的各知名教學醫院,
一份份接近的診斷說明,不斷反覆地經歷著希望與失望,
她的父母也逐漸接受了這個孩子確實已無法看見這個世界景象的事實。
女孩的外婆到處求神拜佛,在許多鬼神之說裡,
堅信著這樣的遭遇,是來自「前世」的業障,
但這些說法,對於無神論的父母親而言,總被視為無稽之談。
雖然處在群醫都束手無策的景況裡,但他們依舊不放棄任何的可能,
僅要聽說到哪個國家的醫療還可能有著希望,
他們總不惜到處籌款,不畏舟車勞累地帶著孩子奔波著,
由國內的環島,繼續開始繞著地球跑..
孩子的童年,在他看不見的世界裡,
總遊走在父母的到處求醫與外婆的求神問卜的旅程中。
道士的做法聲﹑佛寺裡的誦經聲;
在醫院裡候診時的叫號鈴聲﹑車站機場裡的廣播聲;
都是他耳中熟悉的聲音…也是她自生出以來始終所認識的世界模樣。
但這些原本熟悉的生命世界,
卻在她第一天進入了啟明學校附幼班的那天有了巨大的改變,
在這個年輕夫妻組成的小康家庭,
隨著這孩子到來,原本的寧靜與安逸的生活也起了變化,
本為科技公司工程師的父親,總在責任管理機制下,
在帶著孩子四處求醫與照顧下,不斷超時加班,
母親則為了就近照料,也只好暫停了任職的地方政府機構工作。
工作與家庭的兩頭奔波,超時工作的體力透支,
他的父親,在參與完一場公司的研發會議後,
突發地倒下…自此,再也沒醒來過,
母親接到了父親同事的電話,急忙地趕往醫院,
才剛走出巷口,機車搶匪恰巧相中了她而飛快地搶劫了她的包包,
運氣不好的搶匪,雖然成功到手,
但卻撞上剛轉彎進來的汽車,連車帶人的彈飛了開來,
那被撞飛的機車,卻是正中地向她迎面飛來…
不久,轄區的警察﹑鳴叫的救護車紛紛蜂擁而至,
這個既是刑案也是車禍的現場,鄰居與路人的圍觀,
更是紛亂了這個巷口。
行搶的歹徒僅受了輕傷,正被帶上警車,
而在救護車還趕不及到醫院前,她的母親,走了..
那晚,他的父親也宣告急救無效,撒手離開了人世,
她的爸媽,就這樣,沒說再見地..一起離開了她。
在學校的第一天,還是孩提的她,
濛濛懂懂的,一點都不知道該如何痛哭或哀嚎著這樣的失去,
依舊在宿舍裡,跟著其它的孩子說著笑著,
他開始學習拼音的點字練習,
聽著宿舍老師們說的童話故事,
聽累了,靜靜地睡著了。
到了週末家長接送的日子,外婆在教室門口等著她,
她拉著外婆的手,問著爸爸跟媽媽,
外婆掉著淚,一言不語地牽著她的小手,走著走著…
只是心裡總在想著,為何外婆不跟他說明爸媽今天沒來的理由。
到了外婆家,晚上,再度想著爸爸媽媽,而開始吵鬧,
依稀間,在自己的情緒中,聽見了外婆越來越大聲的哭泣與哀怨聲,
感覺驚嚇與疑惑的小小心靈,自動停止了吵鬧;也累了,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後來外婆告訴她,爸媽去了很遠的地方,很久以後才會回來,
往後的日子,就是僅有祖孫倆一起度過。
但在小女孩的心中,總在納悶著爸媽為何不告而別,
但卻無法想像什麼叫做永別。
也因為這樣的事件上了新聞的社會版面,
在一段時間裡,輿論中充滿了在這不公義的命運造化的感嘆與憐憫,
外婆家陸續收到了來自各地的善款,
只是,
老人家仍是天天將自己埋入對於兒﹑媳的思念與悲嘆情境中,
擔憂著自己的這把年紀,還可以有多少的生命,
可以繼續陪伴著孫女長大..
在面對著這樣的悲劇,
外婆更確信著昔日在各方廟寺﹑佛堂及道壇上,總聽見的前世因果論,
感歎中,也更確信著,
就因兒子與媳婦這樣的無神論者,方才種下了如此的惡果。
於是,為了「贖罪」與「懺悔」,她不僅開始吃素,
也更殷勤地跑遍各地廟宇,迎回了一座又一座的神像,
總寄望在“多拜多保佑”的盼望中,
「神明」會祝福她這個永遠都需照顧的孫女。
女孩,在學校裡有著很好的學習發展,
老師們很快地發現了她的音樂天賦,
在學校老師的培育與協助下,她總可以少上點按摩技藝的課程,
而天天陶醉於鋼琴的音樂世界中。
由附幼班,繼續到了小學﹑中學,一直都生活於這特殊學校裡的她,
到了在高中時期,
她由校內的音樂表演,開始陸續參加縣市裡的校際音樂競賽,
那種充滿想像,獨特風格的盡情演奏方式,
總以著特別且強烈的音樂詮釋,深深地吸引了競賽中每個專家學者,
也因此,她不僅一次次地贏得了更多的校際冠軍,
在更為激烈的全國性競賽中,她依舊輕易地獲得更多的佳評,
音樂表現上的才華,也讓他順利地進了藝術大學。
雖說自己有著天生的官能障礙,
就因看不見,而比別人更多了點對於這世界的想像,
在那個都是“看不見”的啟明學校裡,
她所認識的世界,並沒有一般人所認定的生命悲調。
她感念著長期以來社工團體的幫助,
而主動參加了那團體擔任起義工,
他總樂於在許多孩子前,用著音樂撫慰著更多人的心靈。
她雖看不見那些孩子們的表情,
但在樂聲與掌聲中,卻是感覺到孩子們心裡的心靈喜悅。
大學畢業後,她在一次社會服務工作的際遇中,
認養了一個跟她一樣,自小就失去雙親的孩子。
工作上的收入雖不充裕,
但她樂意以那份尚可供應自己生活的經濟收入,
成為孩子成長與教育的主要供應者。
在社工同事的安排下,孩子跟著她與外婆一起生活著,
三個不同世代的人,一起在這個特殊的家庭裡,
生活雖平淡,
但卻在彼此的生命中,經驗著許多特別的“家人”關係,
他們彼此相互扶持,
在那小小的房子裡編織著彼此感覺溫馨的生活點滴。
逐年的成長,那孩子,不僅成為了外婆心中另一個親密且乖巧的孫子,
也成為她不便的生活中小小的好幫手。
外婆,在一天的早晨裡,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似乎,她的親人總以這樣的方式,不告而別地離開她的生命。
(待續)